設計學習的課程巧思與概念
- 結構的彈性與包容差異 (Structured Flexibility and Embracing Differences):設計學習的課程強調在一個有結構的框架中保有彈性,而非完全的放任,這表示所有的學習歷程都被重視,並且需要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。這種彈性同時也允許並接納每一種不同的想法,將學生的差異視為一種「資產」。在這種「有任務導向」的學習中,學生能理解目標,並在不斷「收縮擴大」的過程中朝目標努力。
- 原型嘗試與持續精進 (Prototype Testing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):這是設計學習的核心概念之一。它教導學生和老師不必追求一次到位,而是透過「原型」概念,不斷調整、學習、修正,並持續精進。這種精神讓孩子們明白「不完美」可能是下一次進步的「亮點」,他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。每次的嘗試都應「權力」(全力)以赴,然後再進行調整。
- 以歷程為重與反思性學習 (Process-Oriented and Reflective Learning):課程設計特別強調重視學習的整個歷程,而非僅止於最終的成果。透過「點子簿」等方式,鼓勵孩子們記錄想法,並回頭檢視、反思自己的思維變化。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思考,提供建議但尊重學生的選擇,鼓勵他們有邏輯、有架構地表達自己的想法。
- 真實情境連結與問題解決 (Real-World Connection and Problem Solving):設計學習的課程將孩子的學習與**「真實環境」和「生活情境」做結合**,例如透過調查、訪談、與長者或社區文化議題連結。這促使學生去「發現生活中的問題」,了解自身需求,進而提出解決方案。透過任務導向,學生學會「自主解決問題」,將這種能力內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。
- 有機共學與社群支持 (Organic Co-learning and Community Support):課程理念體現了「有機共學」的精神,意味著它是一個不斷成長、發展的過程,並強調學生、老師、家長,甚至是整個學校的共同參與和促進。老師們透過每週的共備會議,以討論和分享的方式,而非指導,共同同理學生、尊重差異、重視歷程。這種社群的「正向期待」和「支持」氛圍,讓老師願意將其帶回班級,並以此方式引導學生。
- 教師先行改變,引領學生與校園文化轉變 (Teacher-Initiated Change Leading to Student and School Culture Transformation):課程文化的達成始於**「老師先改變」,老師的轉變會影響學生,進而擴散到學校和家庭。透過邀請老師參與計畫,鼓勵他們以「成長的思維」帶領孩子面對挑戰。這種改變最終目標是讓設計學習不只是一種教學法,而是一個「學習文化改變的點」**,旨在建構一個理想的學習文化,讓師生都能接納彼此的成長,並打造新的教學風景。
- 培養學生自信、向心力與品格 (Fostering Student Confidence, Cohesion, and Character):透過設計學習,許多原本缺乏動機的學生,會因為參與任務而變得有「自信」地展現想法,甚至發光發熱。小組合作的過程有助於「凝結班上的向心力」,讓學生之間感情更好。同時,課程也讓孩子學會關懷歷史、人文,學會珍惜資源,並調整面對失敗的情緒反應,促進品格養成。
課程範例
- 課程靈感與目標:
- 課程的啟發來自於家鄉遭受颱風災害的經驗,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挑戰中提煉出新的心靈力量。
- 最終作品是設計一張 「練習卡」。
- 任務一:原型卡片嘗試:
- 學生會抽到一張現有的練習卡(例如:「欣賞」或「前進」)。
- 以此為基礎,學生將設計他們的第一個原型作品。
- 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原型,提供指導與協助,幫助他們深入表達概念。例如,對於「前進」這個概念,老師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隱喻的方式來表達,而不僅僅是直接說明「要努力往前走」。
- 任務二:家鄉人事物探尋與「指向博物館」設計:
- 學生需要從家鄉中尋找具啟發性的人、事、物。
- 並利用這些元素來設計一個 「指向博物館」 的概念。
- 創作與修正的歷程:
- 整個過程強調 不斷修正原型卡片。
- 學生會收到來自 同學的觀點與回饋,有助於他們修正和改進作品。
- 老師會根據學生的能力給予 個別指導,引導他們跨出下一步,特別是對於比較安靜或難以表達的學生。
- 鼓勵學生將生活經驗融入創作中,例如與長輩爬山的經驗可以豐富作品的意涵。
- 作品的呈現方式應避免直接使用文字,而應透過 視覺圖像與隱喻 來表達想法。
- 有時會邀請 外部老師提供不同的視角 來幫助學生完善作品。
- 展覽策劃與表達:
- 最終,學生需要策劃整個展覽,並將作品印製成練習卡。
- 學生會練習導覽解說,提升口語表達能力。
- 透過觀察和理解他人的作品,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發現與理解他人的創作意涵。
- 學生參與展覽佈置,理解作品在整體展覽概念中的位置。
- 學習成果與反思:
- 儘管不同學生的能力有差異,但他們都能從大師卡出發,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和獨特的表達方式.
- 課程鼓勵學生在特定時間點推出自己最滿意的「最佳版本」作品,同時也認可創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即使在課程結束後仍可持續修正與精進。
- 這是一個深刻的 「鍊心之旅」,學生透過不斷的原型嘗試,在老師的策略與方法引導下,體驗並掌握了核心概念。
有焦點
有感覺:不是教一個單元、而是設計一段經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