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crosoft Designer Image.jpeg

藝術之於教育的意義

藝術,一直以來都是一種表達自我、溝通思想的方式。藝術,透過視覺、聲音、動作等多樣形式,傳遞情感、思想、甚至呈現當下的社會文化或批判性思考。也因此,我們往往能透過藝術的發展,來窺探到當下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脈絡。

然而,回顧我個人的學習階段,充斥著的是考試、測驗與大量的評量練習卷,不免難以感受到來自考試的壓力與對應的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現象。在教學現場中,考試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主導地位,許多時候,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,缺少真正對知識的興趣與學習的動機,這樣的「填鴨式學習」時常遭受批判與討論。

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,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的培養常常被忽視。藝術課程——這一讓學生得以探索內心、發展情感的機會,反而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變得次要,甚至有時成為「可有可無」的附屬品,在成長階段,許多學生們被要求記憶公式、掌握標準答案,但少有機會表達自我、發展創造力,或探索情感世界。

近年來,隨著108課綱教育改革的推動,姑且不論其實務現場的推動,其核心概念更著重於全人的發展。不同的學習活動,更是提升孩子的創造力、激發對世界的好奇心。隨著我轉戰行政開始,我陸陸續續接任了兩個不同的廣達於教育的活動,參與了「廣達設計學習」與「廣達游於藝」兩個活動,讓我重新思考藝術在教育中的角色。

導覽課程設計

這次接任廣達游於藝的設計活動,其目的在於讓孩子擔任導覽員的角色,在整體的課程中,我的設計如下

  1. 知識累積
    1. 知識的理解與教學 在此環節中,以講師直接講述為主,目的在於累積孩子的基礎知識,包含「歷史故事的理解」、「藝術背景的知識」,讓孩子更加理解其上位概念,藉以具備其脈絡與架構,孩子便能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。
    2. 孩子的練習與筆記 在此環節中,會分為兩個環節,其一在於讓孩子填入挖空的內容,就好像在聆聽中找尋關鍵字,一方面可以培養其閱讀的初步能力,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尋找重點的能力
  2. 自主學習理解
    1. 自主查找知識 在此環節中,孩子在前一個活動已經針對此主題累積了知識的廣度,接下來要自主學習來培養知識的深度,自行查找資料、閱覽網路上琳瑯滿目的知識,最後形成自己的概念與看法。
    2. 持續深入,成為專家 在此環節中,孩子會與老師分享與表達,老師進行簡單的提問,讓孩子進一步在不斷查找資料、重新分享的歷程中,逐漸成為主題的專家。
  3. 導覽練習
    1. 「大」-「小」-「我」三大導覽技巧 掌握「大」的內容,說一說「小」的內容,最後產出「我」想法與心得。孩子掌握這樣的架構,便不怕說不出內容。
    2. 撰寫初稿,相互提問 孩子進行初步的論述架構撰寫,組內相互分享與論述、提問,在過程中不斷反思、練習與他人導覽,久而久之,便將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庫中,成為真正的導覽專家。
    3. 捨棄文字,以口論之 孩子正式與校內不同的孩子分享,此時不需要背誦稿件,而是真正從自己的想法與看法中說一說藝術知識、個人的理解與藝術的賞析評鑑。

結語

擔任國小老師,我總會為了孩子的學習,而必須事前準備並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,以具備教導孩子的能力,漸漸的對於生活的理解又更廣泛。近期接觸的藝術課程計畫,不禁讓我對於藝術的理解與認識又有些不同的改變。藝術,彷彿是故事與歷史的濃縮,不帶主觀意識的批判,以自己的理解徜徉在藝術的洪流,總能有不同的體悟與看法。

或許,就好像金庸武俠小說《神鵰俠侶》中的楊過一樣,學習眾多的武功,最後融會貫通自創一脈,這就是擔任國小老師,最有趣的一件事情。

2E4BBB5E-E49F-4E8A-AFD1-45CF9A6A0CB2_1_201_a.hei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