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,一直以來都是一種表達自我、溝通思想的方式。藝術,透過視覺、聲音、動作等多樣形式,傳遞情感、思想、甚至呈現當下的社會文化或批判性思考。也因此,我們往往能透過藝術的發展,來窺探到當下的歷史發展與社會脈絡。
然而,回顧我個人的學習階段,充斥著的是考試、測驗與大量的評量練習卷,不免難以感受到來自考試的壓力與對應的「考試領導教學」現象。在教學現場中,考試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主導地位,許多時候,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,缺少真正對知識的興趣與學習的動機,這樣的「填鴨式學習」時常遭受批判與討論。
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,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的培養常常被忽視。藝術課程——這一讓學生得以探索內心、發展情感的機會,反而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變得次要,甚至有時成為「可有可無」的附屬品,在成長階段,許多學生們被要求記憶公式、掌握標準答案,但少有機會表達自我、發展創造力,或探索情感世界。
近年來,隨著108課綱教育改革的推動,姑且不論其實務現場的推動,其核心概念更著重於全人的發展。不同的學習活動,更是提升孩子的創造力、激發對世界的好奇心。隨著我轉戰行政開始,我陸陸續續接任了兩個不同的廣達於教育的活動,參與了「廣達設計學習」與「廣達游於藝」兩個活動,讓我重新思考藝術在教育中的角色。
這次接任廣達游於藝的設計活動,其目的在於讓孩子擔任導覽員的角色,在整體的課程中,我的設計如下
擔任國小老師,我總會為了孩子的學習,而必須事前準備並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,以具備教導孩子的能力,漸漸的對於生活的理解又更廣泛。近期接觸的藝術課程計畫,不禁讓我對於藝術的理解與認識又有些不同的改變。藝術,彷彿是故事與歷史的濃縮,不帶主觀意識的批判,以自己的理解徜徉在藝術的洪流,總能有不同的體悟與看法。
或許,就好像金庸武俠小說《神鵰俠侶》中的楊過一樣,學習眾多的武功,最後融會貫通自創一脈,這就是擔任國小老師,最有趣的一件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