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數位教學的特色 】
- 數位工具的運用:老師強調數位工具在教學中的應用,並鼓勵老師們嘗試不同的數位工具,以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學生的工具。
- 工具的優勢:老師認為每個數位工具都有其優勢,要善用這些優勢來提升學習成效。老師也提到,如果使用數位工具,卻沒有發揮其優勢,就等同沒有使用。
- 工具的選擇:老師認為,選擇數位工具時,要考量到時機和目的,並非所有課程都需要用到最高科技的工具。
- 工具的層次:老師介紹了科技融入教學的四個層次:替代、加強、轉化和重新定義。老師認為,不一定要每堂課都做到「重新定義」,只要能達到教學目標即可。
- 避免盲目追求科技:老師提醒不要盲目追求科技,而是要以學習目標為核心。

- 數位融入教學的層次:
- 老師提到杜拉博士的 S 模型,說明科技融入教學的四個層次:
- 替代 (Substitution):數位工具只是取代紙本,例如數位學習單。
- 加強 (Augmentation):數位工具可加強教學效果,例如選擇題可快速了解學生學習狀況。
- 轉化 (Modification):數位工具可促進雙向互動和協作,例如共編文件。
- 重新定義 (Redefinition):數位工具可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,例如利用 AI。
- 老師認為,數位融入教學不應只停留在替代層次,而應至少達到加強層次,甚至更高層次。
- 數位工具使用原則:
- 持續使用: 老師強調,數位工具要持續使用才能看到學習成效,就像減肥一樣,只做一兩次不會成功。
- 從課綱出發: 使用數位工具時,仍要從課綱出發,才能精準定位教學目標。
- 輸入與輸出: 使用數位工具時,要讓學生有輸入和輸出的機會,才能達到真正的學習效果。
- 引導學生思考:使用數位工具時,要引導學生思考,而非只是單純的操作工具。
- 善用工具優勢: 老師建議要善用數位工具的優勢,以提升學習成效。
- 留意工具限制:老師提醒要注意數位工具的限制,例如免費版的功能限制、錄音時間限制、檔案大小限制等。
- 教學設計理念與實踐:
- 老師在課程中鼓勵多一點行動,少一點抱怨,強調透過實作來熟悉數位工具。
- 鼓勵老師們將能量擴散出去,並在數位教學中多一點鼓勵,少一點批評。
- 分享了家長日活動的經驗,讓家長體驗學生使用數位工具學習的感受。
- 建議老師們,可讓學生參與出題,增加他們的參與感,並提高活動的趣味性。
- 鼓勵老師們多了解數位工具,以減少誤解。
【 筆記教學模組】
聆聽筆記 ➡️ 根據故事結構做筆記 ➡️ 一邊聽一邊紀錄 ➡️ 用圖示或箭頭數字表示順序。

**比較不同的筆記、學習做筆記的架構

筆記教學活動
- 筆記的目的是加強記憶:老師提到,人們會忘記聽到的內容,因此做筆記可以加強記憶。
- 筆記的過程:
- 接收:首先要專注地接收資訊,這會受到個人專注力、背景知識、喜好程度以及講者的表達方式等因素影響。
- 記憶:接收到的資訊會進入記憶,但為了加強記憶,需要做筆記。
- 理解:理解的關鍵在於找到重點,並與個人的背景知識連結,文體知識和語境也會影響理解。
- 評估與回應:理解後會在內心產生評估,進而回應他人,而回應可以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。
- 聆聽教學的流程:
- 聆聽前:讓學生知道等一下要做的事情,讓他們有預告和準備。
- 聆聽中:學生需要一邊聽,一邊過濾資訊,並做筆記,這是大腦需要高度運作的過程。
- 聆聽後:
- 讓學生重塑所聽到的內容,並與同學比較筆記。
- 比較筆記的重點,找出自己記得對的原因和記錯的原因,從中學習筆記技巧。
- 形成個人的筆記策略,並在未來重複使用。

筆記教學的歷程
- 筆記策略的教學方法:
- 方法一:先讓學生嘗試做筆記,不給予任何筆記概念,從實作中學習。
- 方法二:先教導學生筆記方法,再讓他們實際操作。
- 老師在課程中選擇了第二種方法,先教導筆記策略,再讓學生實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