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108課綱的改革,孩子逐漸成為學習的中心,這帶來了一系列重大的變革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種教學法的興起,這使得課堂的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,結合了不同媒材與理念的教學,其活動規劃也變得更加多元。

舉例來說,跨領域主題課程的引入帶來了探究式的課程設計。孩子們可以通過參與創客活動、拍攝影片、繪製體驗地圖、錄製Podcast等多種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,紙筆測驗不再是唯一衡量孩子能力的方式,透過專題的製作應用所學的知識,而達到探究的目的。這樣的課堂氛圍的轉變,不僅使學生具參與性和創造性,有助於發展邏輯思辨、問題解決能力與溝通表達的技巧。

然而,對於專題式課程(主題式課程)來說,如何評鑑成為十分重要的議題,評鑑往往也象徵著孩子在課堂對於學習目標的熟悉與完整度。但要如何進行公正且客觀的評鑑,同時又要維持其可信性,著實是課程設計中相當重要,卻也容易疏漏的一環。

那麽,該如何擬定課程計畫之標準本位評量規準呢?以下提供幾個重要的方向:

  1. 確定教學/學習目標:在擬定標準本位評量時,首先需要明確學習目標。立定學習目標後,確保評鑑的方向性和準確性。
  2. 結合多元的評鑑方法:標準本位評量可採用多元化的評鑑方法,以便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,從不同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學習表現。
  3. 評鑑標準和評分標準:在擬定標準本位評量時,明確定義評鑑標準和評分標準,舉例來說,可以立定從A(優秀)、B (良好)、C (普通)、D(不足)、E(落後)等不同的等地,以便都能理解評鑑的標準,以檢測孩子的學習情況。

然而,即便已經瞭解如何安排規劃評量規準,實際操作上仍是令人倍感壓力,因此,今天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我設計的標準本位評量規準機器人:

https://poe.com/Measurement.AI

截圖 2024-07-01 15.49.31.png

截圖 2024-07-01 15.47.47.png

截圖 2024-07-01 15.51.2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