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方方老師:

隨著AI工具的蓬勃發展,它能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、能力和風格,提供個人化的學習體驗(Silva & Janes, 2020)。此外,AI結合專題探究課程時,能創造個人化的學習環境,提高學生參與度,並促進批判性思維與探究式學習(Carr, 2023)。AI融入教育,不僅創造多元的課堂風貌,也對教學現場帶來許多正向影響。

談到科技融入教學,不得不提到政府推動的因材網。這個數位學習環境,引導學生進行自學、組內互學、組間共學、教師導學的「四學模式」,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效(張靖敏、張道宜、劉雅萍、陳美瑩,2022)。同時,聊天機器人能根據學生需求與學習進度,協助自我調整,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(Lan & Giam, 2024)。由此可見,AI數位工具結合四學策略,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,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。

在教學現場,專題課程確實有許多優勢,但也存在不少限制,尤其在特殊教育中,讓孩子參與探究學習更是挑戰重重。特殊教育學生需求各異,在設計專題課程時,必須考量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,如何平衡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,往往是最大的難題。

然而,AI工具結合教育後,能成為學生的「思考夥伴」,在專題探究中協助生成想法、制定計劃並解決問題,顯著提升學生參與度與學習動機(Liang & Luo, 2024)。不僅如此,AI應用於教育,也能增強學生學習參與度與滿意度,讓學生在專題探究中獲得更理想的學習成果(Rostam, Azmimurad, Hassan, & Sapuan, 2024)。AI融入課堂,能適切滿足學生需求,並提供個人化的學習途徑。

綜上所述,我在班級中設計了一套應用於特殊教育學生的W.I.S.E教學法。這套教學法透過AI工具,結合四學模式,將專題探究、跨領域學習與數位工具融為一體,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合作能力。課程設計如下:

W:Wayfinding Knowledge(知識探索)

•學生透過個人探索,獲得主題的基本知識與概念。

•透過自學活動,建立對主題的初步理解。

I:Inquiry(探究實作)

•學生在小組中共同探討問題,透過實作深化對主題的理解。

•在討論與合作中解決探究過程中的挑戰。

S:Synthesis(綜合反思)

•整合學習成果,並與其他小組分享觀點與作品。

•透過交流,理解多元解決方式,深化對主題的認識。

E:Exhibition(成果展示)

•學生展示學習成果,老師給予指導與回饋。

•在展示過程中,學生學習自我表達,並獲得進一步成長的機會。

image.png

透過AI融入課程,以學生的「有感經驗」為基礎,創造「有感學習」,引導學生製作「有感作品」。在議題融入的過程中,學生能逐步建立並理解核心概念,並嘗試從自身角度,創作各式專屬作品。
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