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寫作工具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
Our writing tools are also working on our thoughts 〈尼采〉
這句話,或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貼切我們眼下的時代。前幾日有幸參與了吳穎沺、詹明峰兩位教授的工作坊,其中也深入探討了生成式 AI 對我們思想可能帶來的影響。
近年來,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,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引發全球關注,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,也為教育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。在教育現場上,生成式AI也帶來許多的變革,不僅能作為教學、學習、評量與輔助的媒材,為學生提供創意思辨、發現問題、理解知識、結合專業知識的反思回饋,並動態根據學習情況給予引導回饋(盧宇、余京蕾、陳鵬鶴、李沐,2023)。
然而,面對這項強大的新科技,一個核心問題浮現:AI 工具在教學現場,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?身為第一線的老師,我們又該如何看待、應對這個科技發展下的產物?研究指出,若教師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,要將生成式 AI 有效融入教學並非易事(Kotsis,2024)。這是否意味著,AI 帶來的,更多是額外的挑戰與負擔?
或許,我們可以回到尼采的那句話來思考。工具,確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。 回想過去:
不同的工具,帶來了不同的認知側重,也形塑我們看待、拆解、處理問題的方式。
關鍵在於認知到:AI 始終是我們「展現想法、達成目標」的途徑,而非取代思考本身。 過度依賴 AI 而放棄獨立思考,反而會帶來反效果。正如 Kotsis(2024)的研究提醒,當學生過於依賴 AI 提供的答案,可能削弱其自主學習、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,降低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深度探究。換言之,AI工具不只是輸入產出的過程,更像是與人類互相共做的協作工具,那麼,在過程中有效的與AI溝通(下指令、提問、討論)是發揮其價值的關鍵,需要學習如何清晰表達問題情境、指定回應方式,並透過對話加深自身理解。
當 AI 改變思維,思維也將改變教與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