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方方老師。
隨著科技快速進步,AI能夠用來生成圖像、文字、聲音甚至以影像,例如前一陣子,利用ChatGPT將自己的照片轉變為吉卜力風格更是風靡全台。這些AI工具便利的生成能力,更是能夠運用於教學上,為課堂帶來許多不同的學習教材。
然而,當老師們但實際操作後,時常不知道如何使用,看著對話框卻「不知道怎麼問」,或是覺得似乎要下一串精準的「咒語」(Prompt),才能讓 AI 聽懂我們的需求。而這樣的門檻,似乎讓老師們既不知道自己如何使用,更不知道如何教孩子使用。
確實,過去我們熟悉的 AI,就像一個知識淵博但需要明確指令的助理。它的強大與否,很大程度取決於使用者「提問」的功力。如果指令不夠清晰、脈絡不足,AI 給出的答案可能就像雞同鴨講,產出不符合需求的成果。這讓許多老師在嘗試過程中,花費大量時間反覆修改指令,不僅影響備課效率,有時還會帶來挫折感,心想:「唉,是不是用 AI 反而更麻煩了?」
「下對指令」,確實讓不少老師對 AI 望而卻步。
但,如果 AI 不再只是「對話框」呢
從「對話式 AI」到「APP 化 AI」,這不只是操作方式的改變,更是 AI 應用思維的轉變。 它降低了使用門檻,讓老師們可以更專注在「教學設計」本身,而不是卡在「如何跟 AI 溝通」的技術細節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