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時代來臨,網路充斥影像與聲音。資訊流動之速,使孩子不再只是螢幕前的觀眾;他們成為剪輯影片、錄製 Podcast、調整節奏與畫面的創作者,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多媒體世界,展現創意與想法。身為老師,角色也應從知識傳遞者,轉化為一座溫度與結構兼具的「橋」,連結孩子的內在感受與外在世界,讓孩子走進創作,也聽見心底的聲音。
然而,在真正創作之前,孩子們往往卡在起步,中低成就的孩子,往往在思考與創作前便會產生退卻,時常將「我不知道怎麼開始」、「我不會說情緒」、「我不想表達」掛在嘴邊,這些話背後藏著的可能是情緒難以言喻、語言難以轉化的困境,很多孩子感受得到情緒,能了解不安、難過、期待、興奮,甚至憤怒與孤單,但當我們要他們「說出來、寫下來、表現出來」,只能勉強擠出一兩個詞彙。
語言轉譯的落差,就是他們創作的第一道門檻。這正是AI工具融入教學——不是要取代創作本身,而是提供孩子一種可以練習的轉譯方式,將模糊的感受,用文字描述出來,透過AI轉化為具象的成果。
在這樣的理念下,我設計了這套教學流程,讓學生一步步從圖像、文字走向聲音創作,並且理解自己如何詮釋情緒,讓孩子學會感受與體會,在音樂課透過文字的轉譯與體會,將情緒變成一首首悠揚的樂音。
當我們邀請學生仔細觀察圖像時,真正要培養的不是「看到什麼」,而是「感受到什麼」。
「你覺得這幅圖裡,角色會發出什麼聲音?」
「這個場景有沒有一種看不見、卻能聽見的情緒?」
這些問題,讓學生從視覺走進聽覺,也從認知慢慢進入情感,引導學生先觀察圖像,寫下看到的角色與情緒,再用簡單的文字描述那種感覺。
建立「我有感覺 → 我說得出」的起點,協助學生將模糊的情緒變得可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