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,在比賽現場會出現這樣的畫面:孩子端出一份「幾乎完美」的作品,結構完整、句子流暢、內容完整,超越我們對小學生的想像,腦中難免出現「這真的是孩子自己寫的嗎?」的想法。
隨著AI時代的來臨,這樣的場景早已出現在各大競賽的會場中,AI已經悄悄走進我們的教學與比賽,它能在幾秒鐘裡生成一份完整的劇本,孩子只要拿著背,就能輕鬆完成表演,甚至演出許多超乎水準的表現。
透過AI,降低了創作的門檻,讓基礎不足的孩子也能參與;快速提供靈感,幫孩子開啟更多創意的可能;最後,節省時間,讓孩子把精力放在表演與合作上。但問題也隨之而來,我曾看過孩子拿著 AI 做的簡報上台,念得很流暢,可是一旦被問「為什麼要這樣寫?」卻立刻愣住,因為那並不是他思考過的內容。
當一切都交給 AI,孩子失去的不只是寫作的練習,更是思考、試錯、表達真實經驗的機會,使得比賽的公平性,也因此變得模糊。其實,問題從來不是「要不要用 AI」,而是「怎麼用」,AI 應該是一個輔助而非代工,孩子可以先寫出大綱,再用 AI 協助翻譯或修飾;也可以先從 AI 的靈感出發,再用自己的經驗去改寫,AI 提供的是骨架,而孩子才是賦予血肉的那雙手。
「其他參與競賽的人用了AI,自己該不該讓孩子使用?」
有些人說,既然別人都在用 AI,那我不讓孩子用,就等於「輸在起跑點」;但也有人擔心,讓孩子用 AI,會不會讓學習變得表面,失去本來該培養的思考和創作力?
其實,這就像我們常說的「比的是什麼?」如果比的是「誰的劇本更流暢」,那麼 AI 幾乎一定勝出;可是,如果比的是「孩子的思考過程與學習歷程」,那麼答案就不一樣了。
所以,問題不只是「要不要用 AI」,而是「我們期待孩子從比賽中學到什麼」。對老師們來說,比賽,從來不是目的,真正的價值,在於孩子準備比賽的過程:在討論中學會傾聽、在修改裡培養堅持、在舞台上找到自信,即使表演不完美,那份真實的投入,才是最動人的時刻。
比賽只是過程,孩子的成長才是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