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時代的來臨

最近這幾個月以來,生成式AI可謂是爆炸性的成長,無論是微軟搶先推出的Copilot,旗下OpenAI所創造出的ChatGPT,又或者前幾天Apple在開發者大會(WWDC),針對未來自家的產品如何與AI整合所提出的一系列變革,都看好AI時代對於新時代的改變,過去的照片去背、內容生成、繪製圖片、製作簡報,不僅如此,前些日子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所引發的炫風,無疑是在宣告著AI所引領的全新工作型態已經來臨了,過去繁瑣的事件,都成了能夠「一鍵完成」的工作。

其實,生成式AI正在劇烈改變著我們的生活、工作與產業,無論是全盤的拒絕或接受,無疑都不是個好現象。舉例來說,過去我曾在網路上發布[撰寫評語機器人](https://poe.com/Students-feedback.)、[教材產出機器人](https://poe.com/Student_Reading.5-6)、[家長回覆機器人](https://poe.com/Respond.S.Parents)等,減輕老師工作流的工具;或透過[生成式AI結合專題探究教育:AI說書人](https://youtu.be/mk272xdIkeA),無一不是利用AI作為工具,創造許多新的工作樣態、課堂風貌。

然而,應用在教學現場,其中不乏有許多的批評,例如:評語要親手寫才有溫度、學生是否不需要學習低層次的閱讀理解、結構探討、基礎知識;或是否在未來的某一天,老師這個職業終會被AI所取代。

那麽,面對AI的強勢來襲,課堂究竟該如何改變?

首先,現今的108課綱改革與調整,理想上非常符合AI發展的趨勢,透過探究式的規劃,讓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跨領域的能力,在實作與挑戰中學習,雖然確實仍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,卻能夠讓教育創新有大致的方向。

簡言之,108課綱是個「教學法」的時代。我們能看見不同的探究式學習來到課堂中,讓孩子能有與以往不同的教學途徑與歷程。

AI遇上教育,還能保留老師的溫度、老師是否會被取代?

實際使用AI過後,其實用以「做完一件事」,人人精熟後都能做到;但用以「做好一件事」,可就不是人人能夠做到。

舉例來說:

以我教育專業而言,如果有個法律層面的問題要問AI,光是提問可能就需要思考良久,花了大量的時間,也會無法面面俱到,或得到自己能夠用的內容。

但如果有個教育的問題,我有自信不僅能幾秒鐘建構好指令,還能進一步寫成AI代理,提供給其他人使用。這中間的差別,就是有沒有對於這個專業領域的「上位概念」,而這些上位概念的累積,就是基礎學科的培養,以及身為「人」的溫度與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