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aside>
「老師,我們學校附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火車與檜木建築?」——這句來自孩子的提問,點燃了整堂課的學習動機,也成了把生成式 AI 帶進專題課程的起點。
</aside>
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的快速發展,也深深改變了教育現場(Chiu, 2024),AI有潛力成為每位學生身旁的個人化導師,提供即時的學習回饋、專屬的學習引導支持,陪伴學生以自己的步調深入探究知識、發揮創造力。不僅如此,AI更可以成為多元課程的媒材,帶來許多教學的創新與改變,特別能與專題探究課程相互結合,成為孩子的個人引導者,引領孩子自主探究與創造性表達,本文將以《AI故事家,話畫我家鄉》課程為例,討論AI如何融入課堂,在其中扮演學生的個人引導者角色。
嘉義鐵道、糖業文化、老街巷弄……孩子們天天經過這些風景,卻少有人停下腳步細看。於是我設計了跨域專題 〈AI 故事家,話畫我家鄉〉:讓學生用 Google Map 實地踏查,用 Arc Search 蒐集故事,再和 POE 聊天機器人「共寫劇本」,最後把文字交給 Canva AI 生成插圖,完成一本電子繪本。
在課堂上,老師的角色更像一位導演,負責安排場景、丟出衝突、創造學習的情境與需求;AI 則成了每個孩子的「隨身編劇」,隨時追問、改稿、重畫。最動人的瞬間,是看到平常不愛寫作的孩子,第一次自信地和同學說:「這張圖是我和AI一起想出來的!」
在六年級的跨領域專題課程《AI故事家,話畫我家鄉》中,嘗試將AI融入各個學習環節。
課程一開始,學生透過Google Map、Padlet了解住家與學校的距離,並使用Arc Search搜尋家鄉的歷史文化資訊。他們將查找到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色利用Keynote繪製成心智圖,在小組中交流分享,為後續創作奠定基礎。
接著進入故事創作階段,在學生實際踏查之後,結合比較分析的結果,使用POE平臺上的AI聊天機器人來編寫家鄉主題的故事。在教師引導下,他們學習如何給AI下指令,並觀察AI生成內容與語氣的變化,不斷調整提問讓故事更加生動完整。孩子們興奮地與AI互動,創作出一篇篇獨一無二的故事。
有了故事文本後,學生運用Canva的AI繪圖功能將故事轉化為圖文並茂的電子繪本。他們只需描述想要的畫面,AI便協助生成相應插圖,即使不擅長繪畫也能產出精美圖片。學生進一步排版整合文字和圖像,完成專屬的家鄉故事繪本。
最後,學生在大螢幕前上台分享繪本故事,向全班講述創作歷程與內容,並接受同學回饋。這樣的成果發表讓他們體驗了成就感,也深化了對家鄉的認同與熱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