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:當教師遇上生成式AI

2023年以來,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工具迅速席捲全球教育界,在帶來興奮之餘也引發教師對自身定位的疑慮。然而,研究顯示教師被AI取代的機率僅約0.4%(Frey & Osborne, 2017),遠低於多數職業。也就是說,AI並非魔法棒,無法一鍵生成完整教案,教師專業依然不可或缺。相反地,AI更適合作為**「思考的副駕駛」——在課程設計旅程中陪伴教師思考、提供靈感和加速繁瑣流程。正如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.0所強調的,教師可在備課、教學與評量各階段適切運用生成式AI輔助,以數位工具增能**而非取代教師hkhs.kh.edu.tw

為了探索這種人機協作的新模式,筆者近期於一場250人的教師共學工作坊中,引導參與老師透過 Google AI Studio 來實踐AI輔助備課工作流。Google AI Studio是Google提供的免費平台,讓一般使用者也能調用最新的大型生成模型(如Gemini)進行對話和創作medium.commedium.com。在這套平台上,教師們嘗試將AI視為教學設計的協同夥伴,依循**「引導式AI協作四步法」**與AI共同完成教案初稿。過程中,我們強調教師仍是課程的總工程師,而AI則扮演貼心的工具與助手。以下將以實務觀察結合研究,介紹這四個步驟如何展現在現場,並討論國內外經驗數據如何印證AI在備課與差異化教學上的助益。

引導式AI協作四步法概覽

「引導式AI協作四步法」指的是透過提供藍圖、賦予風格、注入核心、分段共創四個步驟,引導生成式AI逐步產出符合教師期望的教案內容。這套流程的核心在於教師主導、AI輔助:每一步驟都由教師設定方向,AI據此生成素材,再由教師審視調整,形成一種來回對話式的共創關係。這不僅確保AI的產出緊扣課程目標與情境,也避免了「一次產出、無從下手修改」的窘境。下表整理了四步驟的重點及其對應的AI工具功能,作為後續討論的提綱:

步驟 AI工具對應功能
提供藍圖 利用AI快速產生教案架構與大綱(Outline Generation),作為後續撰寫藍本
賦予風格 輸入範文或指示語氣風格,讓AI調整用字遣詞與表達風格(Style Transfer)
注入核心 提供課程主題、目標與關鍵內容,要求AI將核心教材融入文本(Content Injection)
分段共創 將教案拆分成段落多輪對話產出,逐段討論修正(Iterative Section Co-Creation)

接下來,我們將逐一說明各步驟的實施方式與現場觀察,並輔以相關研究或數據佐證每步的效益。

步驟一:提供藍圖 — 架構先行,破除靈感卡關

備課過程中最令教師挫折的,往往是面對空白檔案卻遲遲無法下筆。針對這點,工作坊的第一步是提供藍圖:由教師先將教案的基本架構提供給AI。例如有老師預先準備了課程計畫的章節大綱或教案模板,貼入AI Studio對話中,並簡要說明各部分欄位需要的內容。這樣的「藍圖」有點像課程的骨架,讓AI了解撰寫範圍與格式要求。一位參與的國中老師表示,以往自己構思教案時常「卡關」,但當她將學校要求的教案欄目框架交給AI後,不到幾秒AI就產出了該課程可能涵蓋的要點清單和架構建議,讓她眼前一亮。事實上,使用AI生成教案大綱已成為許多教師的共同經驗:美國2024-25學年的調查發現,有37%的K-12教師每月至少一次運用AI來「準備課程」,例如產出教學大綱或重點清單news.gallup.com。資訊教師林穎俊也分享過,透過精心設計提示詞,ChatGPT可以快速產生包含提問設計、活動點子、課程標準和評量方向在內的完整教案架構,顯著提升備課效率(林,2023ater.org.tw)。在本工作坊中,許多教師從AI提供的初步藍圖中獲得靈感,不再從零開始苦思架構,而是將注意力放在評估AI產出的架構是否適切並加以調整補充。藉由掌控這起點,他們對隨後的寫作步驟也更有信心,清楚哪些環節需要投注專業判斷。

步驟二:賦予風格 — 融入個人教學語氣與在地脈絡

藍圖確立後,下一步是賦予風格:讓AI明確瞭解本教案應採取的語氣、筆調和風格。每位教師的教案撰寫都有其慣用表達和在地化的脈絡用語。例如,小學老師可能希望用詞活潑淺白,符合兒童視角;高中老師則可能偏好嚴謹而學術的風格。此外,台灣教師的教案往往需對應本土課綱 terminologies(如核心素養、學習重點),這些都是風格的一部分。在工作坊中,我請老師們提供過去自己撰寫的教案片段偏好的措辭範例給AI參考。有位高中自然科老師選取了先前得獎教案的一小段引言,要求AI模仿其中的論述風格;同時她特別叮囑AI避免沿用舊內容,只需學習措辭習慣。透過這種方式,AI產出的文字更貼近教師個人風格和班級實況,而非千篇一律的網路用語。正如UNESCO(2023)在生成式AI教育應用指引中所強調的,AI應促進多元文化語境與在地需求,避免一味輸出單一取向的內容weforum.org。因此在風格這一環,教師的介入能確保AI的文字符合受眾年齡、文化背景以及課程調性。不少老師反映,經過這步驟後,AI寫出的段落彷彿出自有多年教學經驗的「分身」,既保留了親和專業的語調,又融入了在地課程語彙,大幅降低後續潤飾的時間。

步驟三:注入核心 — 聚焦課程目標與學科內容

在確立了寫作框架與風格基調後,第三步至關重要:為AI注入核心內容。也就是說,教師必須提供該堂課的關鍵資料給AI,包括課程主題、學習目標、對應的課綱重點、以及任何必須融入的學科知識要素。有了前兩步的鋪陳,AI此時已掌握「如何寫」;透過這一步的引導,AI將進一步明確「寫什麼」。工作坊現場,每位老師在這階段都花時間梳理自己的課程重心。例如一位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告訴AI:「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社區多樣性,目標在於讓學生認識三種不同文化節慶。」她還提供了課綱中對應的素養條文編號。AI收到這些核心關鍵詞和說明後,隨即將之融入先前的教案架構,生成的活動設計和討論問題都緊扣「社區多樣性」展開。不僅如此,老師們也學會巧用AI來反覆校對核心對齊度:在每段內容產出後追問AI「這是否呼應了所列目標?還有無遺漏?」等,以確保生成內容沒有偏離主軸。這種人機互動猶如教學同儕間的追問深究,逼近課程本質。國內已有研究者指出,教師應具備審視並有效運用AI的能力,強化對AI產出內容的把關與對焦(陳力俊等,2022ttbf.org.tw)。我們在此步驟體會到,教師專業知識與AI生成力結合,能避免機器天馬行空或不準確的內容誤導教學方向,確保教案始終緊扣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概念。

步驟四:分段共創 — 人機互動逐段打磨教案

完成核心內容注入後,最後一步是與AI進行分段共創,即將教案拆解為多個部分,逐一與AI對話撰寫和修正。相比一次性產出整份教案,此步驟強調小步快跑、即時迴饋。在工作坊中,我建議老師們依教案章節將工作分成數輪對話:例如先生成「課程摘要」段落,滿意後再產出「教學目標」段落,如此類推。每產出一段,教師都會細讀並提出修改要求,比如「請將目標敘寫更明確為行為導向」或「補充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範例」。AI根據教師反饋立即調整內容,然後再進入下一段的創作。有幾位老師起初貪方便,直接讓AI一口氣產生全單元計畫,但發現修改起來反而困難:有些細節反覆來回,耗時不減反增。採取分段共創後,他們明顯感到掌控度提高,每一步的微調都減少了後面大幅返工的機率。這種**「人機即時協同」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產出內容的品質,也節省了整體時間。Gallup在2025年的調查中就指出,經常性每週使用AI的教師平均每週可節省約5.9小時工作時間,相當於整學年節省六週工作量news.gallup.com。省下的時間,教師多投入於更有價值的事項,如為不同程度學生提供個別化指導、深入回饋學生作業,以及與家長聯繫news.gallup.com。值得注意的是,AI輔助也為差異化教學帶來新的可能。在我們的共學現場,就有老師嘗試請AI將某活動方案改寫成兩個版本:一份適合資優生的加深挑戰活動,一份則調整語言難度以支援學習落後生。短短幾分鐘內,AI交出了兩套有區別的方案供參,令在場教師嘖嘖稱奇。類似地,Gallup報告顯示約28%的教師每月會使用AI來「調整教材以符合學生需求」**news.gallup.com,凸顯生成式AI在差異化備課上的價值。透過分段共創,教師可以隨時針對不同學習者需求與AI討論、調整教案內容,確保最終成品對各類學生都具有挑戰但可及性。

結語:教師是總建築師,AI是貼心工具

經過以上四個步驟的體驗,參與工作坊的教師們普遍感到,生成式AI的確能成為備課路上的思考副駕駛:當教師牢牢掌握方向盤,AI即可成為導航和加速器,大幅減輕了重複性工作負擔,又保留了教師專業的獨特價值。一份全球調查指出,目前已經有六成教師在工作中使用AI工具,其中三成每週都在使用news.gallup.comnews.gallup.com;而在足夠的訓練與支持下,這些教師大多認為AI讓自己的教案品質有所提升,並願意持續投入時間探索AI的應用news.gallup.comnews.gallup.com。臺灣教育現場也展現出類似趨勢:教育部於2024年8月發布的《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3.0》已納入生成式AI在備課、教學與評量階段的具體應用建議,期許老師善用這些新工具為課程加值而非替代hkhs.kh.edu.twhkhs.kh.edu.tw。可以預見,未來教師的角色將更聚焦於高層次的教育設計與判斷,把重複性、體力化的撰寫工作交給AI協助完成。同時,國際組織也提醒我們保持審慎:UNESCO強調各國需加強教師的AI素養培訓(但目前積極推動相關培訓的國家僅有七國),weforum.org並倡議以**「人類中心」的原則來導引教育中的AI應用weforum.org—也就是說,科技絕不能凌駕人性,AI工具的發展應由教師等教育專業人員所引領與監督。總而言之,在AI浪潮中教師更需堅定自身專業定位:教學設計的宏圖藍print依然要由教師這位總建築師來繪製,而AI則是隨侍在側的工具助手**,協助我們更高效、更創新地實現教育理想。在這樣的分工下,人機協作將迸發最大的潛能,為學生帶來更豐富的學習體驗,也讓教師在專業道路上走得更從容堅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