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08課綱強調素養導向的教育改革之下,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,而是學習歷程的設計師與引導者,使得課程的重心,逐漸從「教會學生什麼」轉變為「幫助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」,進而具備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,從生活經驗中學習,透過觀察與實作,建構知識、發展技能、形塑態度與價值觀,最終能夠靈活應對未來的挑戰。這樣的核心理念,正與創客教育(Maker Education)不謀而合。
創客精神強調「從做中學」與「為學習而製作」,重視動手實作與問題導向學習的過程,強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、提出創意、設計原型並反覆調整,最終能產出具有意義的作品。過程中,學生從觀察生活現象出發,歷經探究、設計、實作與反思的完整歷程,提升複雜問題解決的能力,也培養對日常世界的敏感度與自信(Wang, Lim, Lavonenm, & Clark-Wilson, 2019)。
然而,創課的執行在教學現場往往充滿挑戰。一方面,傳統課堂仍受到評量壓力與升學文化的影響,教師較難投入時間與空間進行開放式、長時間的創課任務(Wang, Lim, Lavonenm, & Clark-Wilson, 2019)。另一方面,創客教育本身也對課程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——學生需要明確的引導機制與資源支援,否則容易在創作過程中感到迷惘,甚至因挑戰過大而挫敗自信,降低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動機(Vongkulluksn, Matewos, Sinatra, & Marsh, 2018)。特別是在小學與國中階段,學生的認知結構尚在發展,若教師缺乏足夠的引導工具與分組策略,課程可能流於形式、失焦、甚至造成學習焦慮。因此,如何在創客課程中提供「適時的支持」、「不過度干預的引導」、「具備可回饋性的學習環境」,成為課程設計中的關鍵課題。
恰逢AI時代的來臨,為教育現場帶來了新的轉機。AI讓學生能依據自己的學習步調、風格進行學習,解決了以往受限於師資、教學資源,而難以推行的個別化學習等困境,AI能根據學生的個人需求調整教學內容、進度與評量方式,使學習更加彈性且具回應性(Hu, 2024)。因此,我嘗試將AI作為學生創課歷程中的引導者與輔助學習同伴,協助學生在專案實作歷程中,隨時獲得如資料搜尋、邏輯釐清、文本撰寫、發想激盪與設計延伸等支持。透過生成式AI的語言互動與內容生成能力,學生能即時獲得提問回饋與概念構思協助,讓創意不再卡關、資料統整更有效率。
我設計了一套融合Maker創客實作與AI自主學習支持的課程架構,期望讓學生在動手實作的過程中,擁有一位能「看得懂問題、說得出建議、陪得了過程」的AI夥伴。透過AI的陪伴,學生能聚焦學習主題、發展創意構想,理解資料蒐集與實驗規劃的方式,甚至進一步學會如何撰寫報告、回顧歷程與進行成果發表。以「AI 、Maker 、科學素養」為核心,透過分階段任務設計,讓學生歷經自學、探究、設計、實作與反思五大學習階段,並結合AI對話、數位工具與創課實作,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科學創作作品。
👉🏻任務一:閱讀並學習知識(自學與提問)
🔗 https://chunsheng612.github.io/GameScience/
🔍 目標:學生進行網頁自學,理解基礎科學概念與應用情境。
📝 學習任務:
👉🏻任務二:深入了解知識
🔗 https://poe.com/FunFun.Science-Game
🧠 目標:學生透過與AI互動深化知識理解,學習如何提問與探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