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再度出現在班級中。
這是班上其中一位孩子的啜泣聲,每當他遇到不如意或挫折,總是哭個不停,無法溝通、讓憤怒、挫敗與痛苦瀰漫在心頭,這一宣洩往往就是兩個小時。
一開始總讓我頭疼不已,直到一年後的建立關係與溝通,才將2小時的啜泣縮短到30分鐘。後來與孩子的父親深聊才知道,原來在家裡,總是爸爸照顧孩子,爸爸每天忙於工作,自知缺乏耐心,孩子一有情緒常常用責罵和打罵,久而久之孩子不知道覺察自己的情緒,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緒,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,也難怪他不懂怎麼表達心情。
這樣的孩子,可能往往不只一個,班級裡總會有學生因為情緒問題,無法專注在學習上,可能是一點挫折就淚如雨下,或是一句話就怒火中燒,孩子其實常常不是不想學,而是「情緒擋在前面」,走不進學習的狀態,正如研究顯示,當學生的情緒需求被理解和接納時,才更能專注於學業學習(Cipriano et al., 2023)。身為老師,我們早已不只是傳道授業,更是陪孩子認識自己的人,引導他們覺察情緒、理解感受,也要陪他們在群體中練習與他人共處,從情緒的波動中學會穩定與成長。
近年來,社會情緒學習(SEL)已被證明能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、出席率和學習參與度,並減少焦慮和壓力等心理困擾(Durlak et al., 2011),透過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、情緒管理、社會覺察、人際關係、負責決策五大能力,幫助學會面對內在情緒,這不只是為了「管好自己」,更是為了建立一種能與人好好相處、與環境和平共處的力量——讓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,更是關於「怎麼成為一個人」的歷程。
然而,即便理念再完整,真正落實到教室現場,仍面臨不少挑戰。研究指出,教師在推動SEL時常受限於備課時間不足、缺乏專業支援與課程彈性,導致實施困難與效果難以一致(Lawson et al., 2019)。此外,教師可能對SEL的本質與教學方法理解有限,進一步影響課程的有效性(Kaspar & Massey, 2022)。不僅如此,若是教學現場多元又瞬息萬變,SEL若無法與日常課程自然融合,往往淪為「加課」。
恰好,AI工具能作為專業理論與課程具體教材之間的橋樑,幫助老師提升對於教學理論的理解,同時初步設計課程教材(Spencer, 2023)。因此,在實踐SEL的過程中,我開始嘗試結合AI科技,打造三款專屬的「SEL情緒教學輔助工具」,不僅讓教學更有效率,也讓老師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們體會情緒,在學習中學會勇敢說出感受。
接下來,就讓我來分享這三款工具。
國語文本SEL提問精靈:國語課的情緒提問魔法
國語課一直是情緒教育的好機會,因為故事裡的人物往往就藏著情緒的線索。於是我開發了「國語文本SEL提問精靈」,將SEL融入國語課程,只要輸入課文,系統就能自動生成三種問題:閱讀理解、推理分析和情緒反思。
像是故事類型的課文,便可以用這工具產出「文章中為什麼難過?」「接下來會怎麼辦?」「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感受?」這些問題,結果孩子們不只理解課文內容,還開始學著走進角色心裡,體會情緒變化。讓孩子將情緒帶入,即使平常不太說話的孩子也開始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,甚至能清楚描述心情轉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