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長的路上,我們或多或少都聽過韓愈的《師說》,其中開頭的名句「古之學者必有師。師者,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。」一直令人琅琅上口。自古以來,教師解答學生疑惑,一直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。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,特別是面對現代教育的新挑戰,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在不斷演變。

如今的老師們,不僅僅需要掌握數學的理解與計算、國語的架構與撰述,還要利用多元的媒材創造豐富的學習氛圍,引導孩子們共同解決一道又一道的難題。這樣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老師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然而,面對108課綱的改革,以及生成式AI的崛起與大量應用的出現,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被動地學習知識、運用技能、培養情意,更重要的是成為自主探究的終身學習者。

在現今的教學現場,學科書籍的教學雖然依然重要,但琳瑯滿目的教學法正成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。探究式教學法(Inquiry-Based Learning)在這一背景下脫穎而出,並發展出了多種具體的教學模式,如POE(Prediction-Observation-Explanation)、POEC(Prediction-Observation-Explanation-Conclusion)、5E(Engage-Explore-Explain-Elaborate-Evaluate)、PBL(Problem-Based Learning)、PjBL(Project-Based Learning)、PhBL(Phenomenon-Based Learning)等。每種教學法都有其獨特的側重點和應用場景,這對於現場的老師們既是一種機遇,也是一種挑戰。老師們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新的教學方法,同時還要熟悉和應用各種資訊設備,這確實讓人感到壓力倍增。

現在的孩子,似乎得十項全能,又得會學習學科知識、又要能夠探究與創新的能力。身為一個老師,若是套用威權教育、精熟學習、講述式課程,又該如何培養孩子們提升多元的能力?

直到這兩天,有幸接觸到了數學EECC的這套課程,將數學與探究式學習相互結合,分別是投入(Engagement)、豐富知識(Enrichment)、領悟(Comprehension)、壓縮(Compression)。老師通過真實的情境,孩子們能夠從具體的現象中進入數學的情境,進而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。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,我了解自然科學的探究設計相對合理,因為科學本身源自於對生活周遭的觀察和紀錄。然而,數學EECC課程的體驗,我發現數學同樣與生活息息相關,提供了理解和解釋現象的工具。而不僅僅是抽象的數字和公式、或邏輯運思的培養,它其實無處不在,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。

在現代教育中,教師的角色發生重大的轉變。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到引導者,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更積極和多元的角色。這種轉變旨在培養孩子自主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最近,我深刻體會到,作為一名教師,關鍵在於「成為一個製造問題的人」。教師需要學會如何創造一個充滿問題的真實情境,讓孩子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和成長。

  1. 設計挑戰性問題
  2. 創造驚喜元素
  3. 及時反饋與表揚
  4. 設定可達成的目標
  5. 引導與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