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數位浪潮席捲教育現場的今天,iPad 平板電腦已成為許多教室裡常見的教材。其中,擁有豐富的互動性、多元的應用程式,搭配各種教學軟體,無疑為教學帶來了新的可能性。然而,伴隨而來的,卻是許多老師和家長共同的焦慮:孩子會不會沉迷?會不會只顧著玩樂而分心?

過去帶班時,我時常與家長們分享看法:「在你還沒準備好,花時間和心力,帶著孩子『一起學習』如何使用手機之前,請先不要預設手機可以單純地成為孩子學習後的『獎勵品』或『娛樂工具』。

1.png

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很簡單: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手機會失控、會亂看、會利用Line跟同學説一些難聽的話語,卻往往忽略孩子需要先有律,才能夠自律——教導孩子如何自律,以及為何要遵守使用規則。 我們給了孩子強大的工具,卻沒有附上說明書,自然容易衍生問題。

這樣的情境,在導入 iPad 教學的班級中也驚人地相似。老師們滿懷期待地搭配因材網、各種教學軟體,希望透過科技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,但實際操作中,除了載具數量、網路穩定性、教師數位能力等限制外,最令人頭痛的,往往是學生的「不受控」

舉個例子,在實際的教學經驗中,孩子往往對於 iPad的使用充滿興趣,一提到使用iPad眼睛就閃閃發亮,甚至不乏一同來與老師討論「我們能不能利用中午來學習數學(因材網等自學工具)」,但一不注意之下,孩子可能會切到 YouTube,看起了那些令自己感到快樂的影片。對孩子來說高度的學習動機,往往不是對於用iPad來學習,而是運用其來玩樂的興趣,導致課堂秩序瞬間瓦解,學習目標拋諸腦後。

其實,孩子們對 iPad 的高度興趣,以及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「失控」現象,正是一個**絕佳的教育契機。**與其將 iPad 單純視為傳遞知識的「工具」,不如將它看作一個引導孩子認識「學習媒材」與「娛樂媒介」差異的實戰場域。

面對孩子使用 iPad 時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,單純的禁止或放任都不是長久之計,反倒是親師生共同學習的良好機會,而其中的關鍵在於「如何引導」。

  1. 建立清晰的「數位班規」

  2. 明確區分「學習任務」與「娛樂探索」:

  3. 教學設計的引導:

  4. 老師以身作則,並加強數位公民教育:

  5. 耐心與溝通: